1、【不愧于人,不畏于天】語出《詩·小雅·何人斯》。對于人無所慚愧,也就不害怕天神。
2、【多行不義,必自斃】語出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。多做壞事的人,一定會自取滅亡。行:做。斃:死亡。
3、【違強陵弱,非勇也】語出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。躲避強硬,欺侮軟弱,不是勇敢。違:躲避。陵:欺侮。
4、【善事難為,惡事易作】語出晉代葛洪《抱樸子·微旨》。好事難做,壞事易行。說明學好困難,學壞容易。
5、【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】語出《國語·周語下》。學好,就像登山一樣困難;學壞,就像山崩一樣容易。崩:倒塌。
6、【居必擇地,行必依賢】語出唐代皮日休《足箴》。居住一定要選擇好地方,做事一定要仿效賢者的榜樣。
7、【義小為之則小有福,大為之則大有福】語出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。好事,小做就小有益處,大做就大有益處。
8、【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】語出《詩·鄴風·雄雉》。只要不妒嫉,不貪求,做什么不是善行呢?忮(zhi至):妒嫉。用:行。臧:善。
9、【尤而效之,其又甚焉】語出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。謂學習錯誤的東西,錯誤就會更大。尤:錯誤。效:仿效,學習。
10、【不義不呢,厚將崩】語出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。做事不講正義就不能團結人。即使勢力雄厚,也會崩潰。昵(ni逆):親近。
關于慎行的詩句
11、【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】語出《易·家人》。謂君子說話應當言之有物,做事應持之以恒。物:內容。行:行為。恒:恒心。
12、【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】語出《新五代史-王彥章傳》。意謂豹死之后能留一張華貴的皮子,人死了,也要將美名傳世。
13、【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】語出《孟子·盡心上》。不做我所不愿做的事情,不要我所不想要的東西。為:做。欲:想要。
14、【危足無所履者,凡在言也】語出《荀子·榮辱》。所謂在社會上寸步難行的,全在于說話不當。危足;側足。履(lv旅):踏;走。凡:全。
15、【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】語出《老子》三十八章。意謂大丈夫為人處世應淳厚樸實而不應浮薄虛華。
16、【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,可不慎乎】語出《易·系辭上》。意謂言論行動,是君子用來感動天地的,應謹言慎行。此引孔子言。
17、【善在身,介然必以自好也】語出《荀子·修身》。自身有好的品德,要保持耿介不阿并且一定要珍視它。介然:耿介。好:喜好,珍惜。
18、【息生于忿怒,禍起于纖微】語出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九。疾病往往產生于生氣,災禍常常從細微處發生。謂處事要謹慎。纖微:細微。
19、【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】語出《易·乾》。日常的言語要講求信用,平常行事要謹慎小心。庸言:日常的語言。庸,平常;經常。庸行:日常的行為。
20、【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逭】語出《書·太甲中》。自然的災害,還可以避免;自己造下的罪孽,是不能逃避的。孽:災殃。違:避去。逭(huan換):逃避。
21、【誡無垢,思無辱】語出漢代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。警誡自己可以使自身潔凈無污,思索可以避免過失。謂人應謹慎從事。垢(gou夠):污垢。辱:過失。
22、【無始禍,無怙亂,無重怒】語出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。不要先發動禍亂成為禍首,不要依靠動亂乘人之危,不要增加別人的憤怒。怙(hu戶):依靠。
23、【天子無戲言】語出《呂氏春秋·重言》。意謂帝王講話應慎之又慎,不作兒戲之語。下文曰:“天子言,則史書之,工誦之,士稱之。”戲言:開玩笑的話。
24、【君子于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】語出《論語·子路》。君子對于說話,要做到不隨隨便便才罷了。意謂君子說話非常謹慎,從不隨意亂說。茍:隨便。
25、【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】語出《論語·里仁》。君子說話要慎重,工作要勤快。意謂要少說話多做事。訥(na那):言語艱難。敏于行:指工作敏捷勤懇。
26、【好事不出門,惡事行千里】語出唐代孫光憲《瑣言》(引古語)。說明人切忌做壞事。好事:美善之事。宋代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·紹宗禪師》又載。
27、【存亡禍福,其要在身】語出漢代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。人的生存、死亡和禍福,其關鍵在于自身。謂人處世應謹慎并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。要:要點,關鍵。
28、【禍福無門,唯人所招】語出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。禍和福并沒有大門,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。此旬說明禍福不是天生的、命中注定的,而是人為的。
29、【君子防未然,不處嫌疑問】語出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·君子行》。君子應防患于未然,不要處在被人懷疑的地位。說明人應遠離是非之地,避免嫌疑。
30、【一言既出,如白染皂】語出《西游記》第八十五回。一句話說出了口,就像白物品上染上了黑顏色。意謂話既出口,無法收回,說明人應當慎于言語。皂:黑色。
31、【好善無厭,受諫而能誡,雖欲無進,得乎哉】語出《荀子·修身》。意謂只要喜愛好的品德沒有滿足,接受規勸而能警誡自己,就一定會進步。厭:滿足。諫:規勸。
32、【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】語出《書·旅獒》。戲弄別人,有損于自己的道德,只顧玩賞喜歡的器物,會使人喪失進取的志向。后也指做一些無益而有害的事情。
33、【盡美固可揚,片善亦不遏】語出唐代孟郊《投所知》詩。盡善盡美固然值得稱贊,微小的長處也不應該拒絕。意謂人應當不辭小善。揚:贊揚,稱贊。遏:阻止,拒絕。
34、【出無謂之言,行不必為之事,不如其已】語出宋代晁說之《晁氏客語》。說沒有意義的話,做沒有必要的事,不如不說不做。無謂;沒有意義,沒有用處。行:做。已:停止。”
35、【易樂者必多哀,輕施者必好奪】語出隋代王通《中說·王道篇》。容易喜樂的人一定是哀傷也很多,動輒施舍的人一定會喜歡強取。輕施:輕易地施舍。奪:強取。
36、【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正冠】語出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·君子行》。在瓜地里行走,不要提鞋子,在李樹下走,不要整理帽子。比喻人應避免嫌疑。納履(lv旅);提鞋。履,鞋。
37、【言有召禍也,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】語出《荀子·勸學》。意謂說話不謹慎有時會召來災禍,行為不注重則會招致恥辱,君子立身處世要謹慎。立;指立身。
38、【不義不處,非理不行】語出《墨子·非儒下》。違背正義的事情不能去做,不符合道理的不去實行。強調人的所作所為必須符合“義理”,而不可違反原則。處:處理,執行。
39、【聲無小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】語出《荀子·勸學》。聲音即使很小人也不會聽不到,行為即使隱蔽也不會不顯現出來。說明人必須謹言慎行。隱:藏而不顯。形:顯現。
40、【君子不以私害公】語出漢代劉向《新序·義勇》。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因為私人的利益而損害公家的利益。謂人應當把“公”放在首位,而不可損公肥私,損人利己。
41、【欲得于身吉,無過莫作非】語出唐代王梵志《欲得于身吉》詩。要想求得自身的吉利,最好的辦法是不做壞事。于身:在身,自身。吉:吉利。無過;最好不過。非:不好之事,壞事。
42、【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。不足以滅身】語出《易·系辭下》。好的行為不積累起來,就不能成就美名;壞的行為不是積累多了,也不至遭到殺身之禍。此引孔子之言。
43、【一字不可輕與人,一言不可輕許人】語出明代薛瑄《薛子道論·下篇》。一個字也不要輕易給人,一句話也不要輕易答應別人。意謂待人接物應當謹慎。與:給予。許:允諾。
44、【君子之生于世也,為其所可為,不為其所不可為】語出明代劉基《郁離子·戚之次且》。君子生活在世界上,做他應當做的事,而不做他不應當做的事。君子:有才德的人。
45、【積善必余慶,積惡必余殃】語出唐代王梵志《積善必余慶》詩。積累善行,一定會幸福無邊;積累惡行,一定會災禍連綿。二句詩勸誡人們積善戒惡。余:饒足。慶:幸福。殃:災難。
46、【言思可道,行思可樂】語出漢代桓寬《鹽鐵論·毀學》。說話時要想一想可以不可以說,做事時要考慮考慮能不能使人感到滿意。說明一言一行都應當謹慎。思:思考。道:說。
47、【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,罪益厚】語出《墨子·非攻上》。損害別人越多,他的不道德行為就越嚴重,他的罪過就越大。說明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犯罪行為。茲甚:更嚴重。茲,通“滋”,更。
48、【謬誤出于口,則亂及萬里之外】語出漢代陸賈《新語·明誡》。錯誤的話一旦說出口,那么它所造成的災禍會到萬里以外的地方。意謂說話應當考慮后果,應當謹慎。謬誤:錯誤。
49、【君子敬始而慎終,始終如一,是君子之道,禮義之文也】語出《荀子·禮論》。意謂君子自始至終都能小心謹慎,始終如一,這是君子的原則,禮的制度。敬:謹慎。道:原則。文:指禮的制度。
50、【君子安其身而后動,易其心而后語,定其交而后求】語出《易·系辭下》。意謂君子的行動不存僥幸心理而去冒險,心平氣和而后說話,如需求助,必向有情誼之人。此引孔子言。易:平。
關于慎行的詩句
51、【盡小者大,慎微者著】語出《資治通鑒·漢武帝建元元年》。把小事情都做好了,也就成就了大業;在細微的方面能謹慎對待,其善行也就稱顯于世了。說明做事情必須不舍細小。著:顯名。
52、【倒義,則事之所以敗也;逆德,則怨之所以聚也】語出《韓非子·難四》。違反正義,這是事情失敗的根由;背離道德,這是怨恨積聚的原因。說明做事必須順乎德義。倒:逆,向相反的方向行動。
53、【譖慝之言,無人之耳;批捍扦之聲,無出之口】語出《墨子·修身》。惡意中傷的話,不要聽;攻擊別人的話,不要說。謂人應當具有高度的思想品德修養。譖慝(zen te怎﹝去聲)特):惡意中傷。批捍(han旱):攻擊。
54、【體強者必先敝,氣盛者必先委】語出清代唐甄《潛書·思憤》。身體強健的人一定首先衰弱,精神十足的人一定首先委靡。意謂逞強示能、爭榮好勝,一定貽害自身。敝:敗壞,損傷。委:通“萎”,不振作。
55、【語人之短不曰直,濟人之惡不曰義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宣揚別人的不足之處,這不能叫做直爽;幫助別人做壞事,這不能叫做義氣。語:說。濟:幫助。惡:壞,壞的舉動。義:合乎道德規范的舉動。
56、【一言而非,四馬不能追】語出漢代劉向《說苑·說叢》。一句話錯了,駕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來。喻指說話要謹慎。俗語“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”,有說出的話不能反悔的意思。四馬;指一車套四匹馬。
57、【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】語出《禮記·大學》。許多人的眼睛都注視著,許多人的手都指點著,這是很嚴厲的呀!說明一個人的言行,會受到大家的監督,而大家的監督是嚴厲的,令人敬畏的。
58、【節食則無疾,擇言則無禍】語出宋代何坦《西疇老人常言》。節制飲食就不會有疾病,謹慎說話就不會招來災禍。說明人必須慎于言語。節食:節制飲食,使有一定之量。擇言:選擇言辭,喻出口謹慎。
59、【志成于懼,而荒于怠】語出明代張居正《贈畢石庵先生宰朝邑敘》。志愿實現于戒懼,而荒廢于懈怠。說明要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,必須恭敬謹慎,不能懶惰。懼:戒懼,謹慎敬畏。荒:荒廢。怠:懈怠,怠惰。
60、【但立直標,終無曲影】語出《舊唐書·崔彥昭傳》。只要樹立的是一根筆直的竿子,就不會有彎曲的影子。喻指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,就不用擔心影子歪斜。標:標竿,古時用以測量日影、確定時間。
61、【敬于言則不妄,敬于事則有成】語出清代陳確《書示仲兒》:說話謹慎,就不至于說出荒謬的話來;做事謹慎,就會終有成就。說明說話、做事必須謹慎,不可信口開河,恣意妄為。敬:警戒,謹慎。妄:荒謬。
62、【善不可謂小而無益,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】語出漢代賈誼《新書·審微》。好的行為,不能因為小就說它沒有益處;壞的行為,也不能因為小就說它沒有危害。說明不能輕視微小的事情。傷:傷害。
63、【多言,德之賊也;多事,生之仇也】語出隋代王通《中說·問易篇》。好講閑話,這是美好品德的敵人;多管閑事,這是讀書人的冤家。意謂做人必須寡言少事,謹言慎行。賊:壞人。生;古代儒者之稱。仇:敵人。
64、【多權者害誠,好功者害義,取名者賊心】語出宋代楊時《河南程氏粹言·人物篇》(程頤語)。多于權謀的人,做事不講誠實;熱衷功利的人,做事不講仁義;追求虛名的人,一定敗壞心性。權:計謀。賊:傷害,敗壞。
65、【積善之家,必有余休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憂】語出宋代黃晞《聱隅子·揚名篇》。積累善行的人家,一定會有很多喜慶,積累惡行的人家,一定會有很多憂患。說明人必須多多積善,切莫積惡。休:喜慶,美善。
66、【人之為善,百善而不足;人之為不善,一不善而足】語出宋代楊萬里《庸言》。人做好事,即使做上一百件也還不夠;做壞事,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。意謂為善無多,為惡無少。說明人必須堅持為善,切忌為惡。
67、【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】語出《詩·大雅·抑》。自圭上的斑點,還可以磨掉;這話要是講錯了,可沒法收回了。謂說話做事要謹慎。圭(gui歸):古玉器名。玷(dian電):白玉上的斑點,也比喻人的過失、缺點。
68、【君子居必擇鄉,游必就士,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】語出《荀子·勸學》。君子居住一定要選擇鄉里,交游一定要接近有學問的人,這是為了防止走上邪道而接近正道。游:交游。僻:邪,不正。中正:指中道,正道。
69、【惡言不出于口,邪行不及于己】語出漢代桓寬《鹽鐵論·毀學》。意謂口中不說壞話,自身不做壞事。說明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。惡言:不好的話。邪行:不良行為。不及于己:涉及不到自己身上。及。涉及。
70、【君子不失足于人,不失色于人,不失言于人】語出《禮記·表記》。意謂君子對于別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,態度舉止不要表現得不莊重,不應當說的話不說。失足:不慎重。失色:態度舉止不莊重。失言:言其不當言。
71、【背施無親,幸災不仁,貪愛不祥,怒鄰不義】語出《左傳·僖公十四年》。背棄對自己有過恩惠的人,就會再無親人;幸災樂禍,就是不仁;貪求所愛之物,就是不祥;使鄰人怨怒,就是不義。施:恩惠。愛:指所愛惜的東西。
72、【勿恃其不攻。恃吾有所不可攻】語出明代薛瑄《薛子道論·下篇》。不要依賴于對方不進攻,而要依賴自己確實沒有可被進攻的地方。說明為人處世,必須端端正正,這樣,就不怕什么人飛短流長了。恃:依靠,憑借。
73、【心欲小而志欲大,智欲員而行欲方,能欲多而事欲鮮】語出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。考慮問題要謹慎小心,但志向要遠大;思想要靈活,但行為要方正;才能要多,但不要大小事都做。員:通“圓”,圓形,引申為圓轉、靈活。鮮:少。
74、【禍福無門,吉兇由己】語出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·教戒太子諸王》。災禍和福運來去無定,吉祥和不幸取決于自己。意謂人們的命運是好是壞,全在人們自己。語本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禍福無門,唯人所招。”
75、【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】語出元代無名氏《來生債》雜劇第一折。行善則有好的報答,為惡則有壞的報應;當時未報,不等于不報,而是時候還沒來到。四句話勸人行善戒惡。報:報應。時辰:時候,時機。
76、【隔墻須有耳,窗外豈無人】語出明代馮夢龍《醒世恒言·陳多壽生死夫妻》。說明言語舉止必須謹慎。叉見《水滸傳》第十六回。明代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十九:“隔墻須有耳,門外豈無人。”須:應當,必定。
77、【行謹則能堅其志,言謹則能崇其德】語出宋代胡宏《胡子知言·文王》。做事謹慎,就能使自己志向更堅定,說話謹慎,就能使自己德行更崇高。說明人應當言行謹慎,不亂說亂動。行:行動,做事情。謹:謹慎。崇:高,使高大。
78、【好勝者必爭,貪勇者必辱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喜歡高人一籌的人一定會與人發生爭斗,巴望勇武無敵的人一定會受到別人欺辱。意謂狂妄之人一定會落個可悲的下場。貪勇:貪圖勇武過人。貪,欲,求得無厭。
79、【逢人且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】語出明代馮夢龍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。意謂對人說話要有點保留,不能把全部心思傾吐出來。二句話在當時那種社會被奉為至理名言,從中也可看出其世道的詭詐。
80、【人必自侮,而后人侮之】語出明代劉基《郁離子·詬食》。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,然后別人才會來侮辱他。意謂一切侮辱都是自己招致的。說明人如果時時事事做得謹慎得體,就不會遭人侮辱。自侮:自己侮辱自己。
81、【不可乘喜而多言,不可乘快而易事】語出明代薛碹《薛子道論·中篇》。不能趁著高興而多說話,不能趁著快活而輕率做事。意謂人不能得意忘形,為所欲為,而應當培養起自我克制的能力。乘:趁,憑借。快:快樂,快活。易:輕率。
82、【言發于邇,不可亡于遠也;行存于身,不可掩于眾也】語出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。言論在近處發出,但是很遠地方的人也能聽見;行動體現于自身,但是周圍的人們也能看清。說明人必須謹言慎行。邇:近,近處。亡:無,消失。掩:隱秘。
83、【峣峣者易缺,皎皎者易汗】語出《后漢書·黃瓊傳》。過高的東西容易殘損,潔白的東西容易玷污。比喻自視過高、性格剛直者容易招禍。也比喻名位高的人,稍有不慎,便損盛譽。峣峣(yao堯):高,比喻高傲剛直。缺:殘損。汗:同“污”,玷污。
84、【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,自恣者必害人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能自己儉樸未必就能夠周濟別人,但要是放縱自己,為所欲為,就一定會妨害別人。自儉:自己儉樸。儉,節省。周人:接濟別人。周,救濟,接濟。自恣:放縱自己。恣,放縱。
85、【言行,君子之樞機。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】語出《易·系辭上》。言論行動,是君子做事情的關鍵。言行之發,主宰著事情的成敗、人身的榮辱。此引孔子言。樞機:弩弓之所具,射箭時的關鍵機件,比喻事物運動發展的關鍵。主:主宰。
86、【欲人無聞,莫若勿言;欲人不知,莫若勿為】語出《漢書·枚乘傳》,要想別人聽不到,不如不說;要想別人不知道,不如不做。俗語作“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”告誡人們不要說壞話,做壞事;如是說了壞話,做了壞事,別人就會知遭。
87、【為善則善應,為惡則惡報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做好事,那么就有好的報答;干壞事,那么就有壞的報應。說明人的名譽、性命都掌握在自己手里,只要肯于積累善端,就能獲得令名,否則,就會臭名昭著,甚至會招致殺身之禍。
88、【毀人者,自毀之;譽人者,自譽之】語出唐代皮日休《鹿門隱書》。毀謗別人的人,是毀謗了他自己;贊譽別人的人,也正贊譽了他自己。后幾句是:“夫毀人者,人亦毀之,不曰自毀乎?譽人者,人亦譽之,不曰自譽乎?”毀:毀謗,誹謗。譽;夸獎,贊譽。
89、【修己者,慎于中也,栗然如履春冰】語出唐代白居易《辨興亡之由策》。自修其身,要從內心里十分謹慎,就像是戰戰兢兢地從薄薄的冰層上走過一樣。修己;自修其身。中;內心。栗(li力)然:畏懼的樣子。履:踩。春冰:春天的冰層,薄冰。春,一作“薄”。
90、【日慎一日,完如金城】語出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八。做人一天比一天謹慎,那么自己就會像用金屬鑄造的城池一樣堅不可摧。意謂謹慎便不會引火燒身,就能平安無事。完如金城:堅固得如同金城。完,堅固。金城,用金屬鑄造的城池。
91、【言文而不信,行詭而不實】語出明代劉基《郁離子·寡悔》。說話花里胡哨,就不可信;做事鬼鬼祟祟,就不誠實。說明說話不能花哨,必須樸實懇切;做事不能詭秘,必須實實在在、堂堂正正。文:華麗,此指花里胡哨。信:確實。詭:詭秘,難以捉摸。
92、【欲人不知,莫若不為;欲人不聞,莫若勿言】語出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·公平》。要想不讓人知道,最好的辦法是自己不做;要想不讓人聽見,最好的辦法是自己不說。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欲人無聞,莫若勿言;欲人不知,莫若勿為。”莫若:不如。
93、【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】語出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不要因為是一件小的壞事就去做,不要因為是一件小的好事就不做。意謂壞事再小也不能做,好事即使極小也必須做。惡:指壞事。為:做。善:指好事。
94、【明者慎言,故無失言;暗者輕言,自致害滅】語出北齊劉晝《劉子·慎言》。明達的人說話很謹慎,所以沒有說錯話的時候;昏愚的人說話很隨便,以致有殘身之禍。說明人應當慎于言語。失言:指說了不該說的話。暗:昏愚,糊涂。害滅:危害和喪亡。
95、【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】語出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。意謂天能主持公道,沒有私昵,總使好人得福。說明善有善報。這是一種迷信的天道觀,不足為訓。有時用以抒發善人而不得善報的憤慨,有時作慰勉之詞。天道:天理。道,道理,規律。與:給與。善人:好人。
96、【耳雖聞,目不親見者,不可從而言之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耳朵雖然聽說了,如果沒有親眼見到過,也不能學著別人的話到處傳播。意謂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;對道聽途說不能輕信,更不能張揚。從而言之:指原封不動地按聽來的話到處說。
97、【懼則思,思則通微;懼則慎,慎則不敗】語出明代張居正《贈畢石庵先生宰朝邑敘》。敬畏,就會思考,思考,就會通曉一切;敬畏,就會謹慎,謹慎,就會事事成功。說明人必須用心敬畏,而不能粗心大意。懼:敬畏,戒懼。通微;通曉最細微的問題;無所不通。
98、【無多言,多言多敗;無多事,多事多息】語出《顏氏家訓·省事》。不要喋喋不休地議論,議論多了一定有害無益;不要多管閑事,多管閑事一定會招來許多麻煩。幾句話帶有比較明顯的明哲保身的思想特點。多言:好說閑話,喜歡議論。多事:好管閑事。
99、【千日行善,善猶不足;一日行惡,惡自有余】語出明代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十八回。做上一千天的好事,好事還算不上多;做上一天的壞事,壞事就算有余了。意謂好事要永遠做下去,壞事一件也不能做。行善:做對別人有利的事。行惡:做危害別人的事。
100、【介人之寵,非勇也;損怨益仇,非知也;以私害公,非忠也】語出《左傳·文公六年》。依靠別人對自己的寵愛而報私怨,不是勇敢;為了消除自己的怨恨因而增加別人對自己的仇視,不是聰明;由于私情而危害公利,不是忠誠。介:依靠。益:增加。知:通“智”,聰明。
關于慎行的詩句
101、【禍之至也,人自生之;福之來也,人自成之】語出北齊劉晝《劉子·慎隙》。災禍的到來,是人自己造成的;福運的到來,也是人自己造成的。意謂禍福皆是人們自己招致。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:“禍之來也,人自生之;福之來也,人自成之。”說明人必須言行謹慎。
102、【小人君子在所蹈,烈士貪夫不同殉】語出宋代曾鞏《揚顏》詩。是小人還是君子,就看他行動如何;有志之士和財迷心竅的人拚命追求的,是不會一樣的。蹈:踩踏,引申為實踐、行動。烈士:有志于建立功業的人。貪夫:貪戀錢財者。殉:為追求某種理想而犧牲生命。
103、【一興嗜欲念。遂為矰繳牽】語出唐代白居易《感鶴》詩。一有了貪圖飲食的欲望,便要為矰繳捕獲。二句詩系觀鶴感言,也說明貪圖享受、愛慕功名利祿容易使人墮落。嗜欲:指耳目口鼻各方面貪圖享受的要求。矰繳(zeng zhuo增濁):古時射鳥用的系有絲繩的箭。牽:牽制,拴住。
104、【小善漸而大德生。小惡滋而大懟作】語出宋代黃晞《聱隅子·道德篇》。小的善行一點一點地累積,就會發展形成極大的美德;小的惡行慢慢滋長,最終勢必導致極大的兇險。說明人應當不辭小善,不茍小惡。大德:極大的美德。滋:滋長。大懟(dui隊):巨大的兇險。懟,兇險。
105、【口如扃,言有恒;口如注,言無據】語出明代文皇后《內訓》。嘴如果像屋門一樣關得很緊,那么他的話就經得起考驗;若是滔滔不絕地說,那他的話肯定無所憑據,不過是信口開河。說明好說是不可取的。扃(jiong垌):門栓,門戶。恒:長久,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真實可信。注:傾瀉。
106、【利一而害百,君子不趨其利;害一而利百,君子不辭其害】語出清代陳確《葬書·深葬說下》。一人獲利而使百人蒙害,君子不求取這樣的利;一人受害而使百人獲利,君子不推辭這樣的害。意謂君子不為利己而害眾,樂為利眾而害己。君子:有道德的人。趨:趨就,求取。
107、【入竟而問禁,入國而問俗,入門而問諱】語出《禮記·曲札上》,意謂到一個國家要了解其法令所禁止的事,到某一都城要知道其習俗所不允許的事,到別人家去,要問其家中所忌諱的事。競:通“境”,國家的疆界。禁:禁止,指法令所不允許的事。國:指都城。俗:習俗。門:指家。諱:忌諱。
108、【卻是平流無石處,時時聞說有沉淪】語出唐代杜旬鶴《涇溪》詩。倒是水流平穩、水底無石的地方,時時聽說有人淹死。兩句詩說明:什么時候都要小心謹慎;放松了警惕,就容易出亂子。平流:平穩、不起波浪的水流。沉淪:沉沒,淹死。前二句是“涇溪石險人兢慎,終歲不聞傾覆人”。
109、【五刃之傷,藥之可平;一言成疴,智不能明】語出唐代劉禹錫《口兵誡》。被人連刺五刀這樣的重傷,只要用上藥,照樣可以治好復原;一句話說錯了,即使你很聰明。也無法再解釋清楚。說明說話必須慎重。五刃:被刺五刀,形容傷重。藥:治療。平:寧靜,復好。疴(ke苛,或e婀):病,錯誤。明:說清楚。
110、【仁義豈有常,蹈之則君子,背之則小人】語出《三國志·魏志·臧洪傳》。仁義哪里是專屬于特定人們的,奉行它,就是君子,違背它,就是小人。說明君子、小人并不是天定的,關鍵是看其所行,是否合乎“仁義”。仁義:仁愛和正義。有常:指固定不變。蹈(dao導):實踐。君子:才德高尚的人。背:違背。
111、【志忍私然后能公,行忍情然后能修,知而好問然后能才】語出《荀子·儒效》。在意志上能夠抑制私欲然后才能成為公,在行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質,聰明并且善于請教別人然后才能成為有才能的人。忍:抑制自己的感情,使不顯露出來。修;善,美好。知;通“智”,智慧。
112、【華而不實,怨之所聚也;犯而聚怨,不可以定身】語出《左傳·文公五年》。外表華美而肚子里卻沒有真才實學,這就會引起人們的怨恨;冒犯別人而積聚起對自己的怨恨。就不能使自己在社會上自立了。成語“華而不實”本此,意思是花開得好但不結果實,比喻外表華美,內容空虛。
113、【茍以修德,不求其貴,而貴自求之;茍以不仁,欲離其賤,而賤不離之】語出唐代羅隱《兩同書·貴賤第一》。如果認真修養自己的德行,即使不是為了謀求高貴,那么高貴也會奔你而來;如果凈干缺德的事,即使想要擺脫低賤的地位,那低賤也終不會離開你。茍:如果。不仁:不仁慈,殘忍。
114、【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;逸則淫,淫則惡心生】語出宋代羅大經《鶴林玉露·誠齋夫人》。勤勞就會思慮,思慮了,就會萌發仁善之心;安逸就會淫亂,淫亂了,就會萌發邪惡之心。說明要避惡求善,就須舍逸取勞。語本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民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;逸則淫,淫則忘善,忘善則惡心生。”
115、【茍違于是,雖有美名,弗之趨也;茍當于是,雖有惡名,勿之避也】語出清代陳確《揣摩說》。如果違背了道理,即使能獲得好的名聲,也不要求取;如果符合于道理,即使遭人詆毀,也不要規避。意謂人必須唯“理”是取,不可盲求俗譽。茍:如果。是:正確,引申為正確的道理。弗:不。趨:趨近,求取。當:符合。
116、【利雖倍于今,而不便于后,弗為也;安雖長久,而以私其子孫,弗行也】語出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。即使眼前的利益能增加一倍,但對后來不利,這樣的事情不能去做;雖然能得到長久的安樂,但因為只是有利于自己的子孫,這樣的事情也不能去做。謂做事情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或個人的私利。弗(fu伏):不。
117、【小善不足以蔽身,勿以小善而自怠;小惡不足以滅身,勿以小惡而自暇】語出宋代黃晞《聱隅子·道德篇》。小的善行不足以維護自身,不要因為是小善就懶得去做;小的惡行不足以喪生,不要因為是小惡就輕易去做。意謂善雖小不可棄而不為,惡雖小不可姑而為之。蔽身:遮護自身。怠:怠惰,懶于做。暇(xia霞):閑散;悠閑。
118、【不自重者取辱,不自畏者招禍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不注重自己言行的人,一定會自取羞辱;不謹慎自己出處的人,一定會招致災禍。說明人們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,切不可粗心大意。自重:自己敬重自己,指注意不使自己的言行失當。自畏:自己畏懼自己,指注意不使自己在起居出處方面有閃失。
119、【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】語出《禮記·中庸》。意謂即使隱蔽得好,也沒有不被發現的;即使是最微小的,也沒有不顯露的,所以君子在個人閑居獨處的時候,言行也謹慎不茍。”慎獨”是儒家重要的個人修養方法之一,現在從嚴格要求自己的角度來看,有一定借鑒意義。見(xian縣):同“現”,顯露。隱:隱藏。慎:謹慎。獨:獨處。
120、【君子處其實,不處其華;治其內,不治其外】語出明代張居正《翰林院讀書說》。君子處身質樸。不處身浮華;修治自己的內心世界,而不裝飾自己的外表。意謂君子追求內心修養的提高而不在意自己的外表。前二句用《老子》“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,處其實不居其華”語意。華:浮華。治:修治,整理。內:指內心世界。外:外表。
121、【聞毀勿戚戚,聞譽勿欣欣,自顧行何如,毀譽安足論】語出唐代白居易《續座右銘》。聽到誹謗自己的話不要憂懼,聽到贊揚自己的話不要飄飄然,要看看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樣,別人的誹謗或者稱贊哪值得理會?意謂要注重自己正確地為人處世,不要為外界議論所左右。毀:誹謗,說壞話。戚戚:憂懼貌。譽:稱贊,說好話。欣欣:喜悅貌。論:重視,理會。
122、【困辱非憂,取困辱為憂;榮利非樂,忘榮利為樂】語出宋代張載《正蒙·有德篇》。困窘屈辱并不是可擔憂的事,自找困窘和屈辱才值得擔憂;名位利祿并不是可高興的事,只有腦子里沒有名位利祿這些東西才值得高興。說明人必須慎于言行,不被名韁利索所束縛,這樣才不會自取困辱,才可以有真正的快樂。困辱:困窘和屈辱。榮利:名位利祿。
123、【茍兢其步,雖履險能安;輕易其足,雖夷路亦躓】語出北齊劉晝《劉子·慎隙》。如果舉步謹慎,即使十分危險的地方,也能平安走過;隨便邁步,即使在平坦大道上行走也會跌倒。喻指任何時候、任何地方都必須謹慎,這樣才不至失誤。茍:如果。兢(jing驚):兢兢,小心謹慎的樣子。雖:即使。履險:經過危險之地。安:安然,順利。輕易:不在意,隨便。夷路:坦途。夷,平坦。躓(zhi至):被絆倒,跌倒。
124、【能敬之人,時時見得自己不是;不敬之人,時時見得自已是】語出清代陳確《書示仲兒》。恭敬謹慎的人,每時每刻都能見到自己辦得不對的地方;不恭敬慎重的人,每時每刻總看到自已什么都很正確。說明言行舉止必須謹慎,這樣才能及時發現錯誤并加以改正,否則,就會只看到好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得不對的地方,因而也就不能改正錯誤。敬:恭敬謹慎。是:正確。
125、【治身養性,務謹其細,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,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】語出晉代葛洪《抱樸子·極言》。培養自己好的品德、性情,即使細微的地方,也一定要謹慎,不能因為小的進步不足道就不加強修養,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無傷大體,就不加防備。說明自身修養不應忽視小事情,也要注意防微杜漸。治身:即修身,指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。養性:培養性情。平:通“評”,評論。
126、【視其善者,取以為師,從之如不及;視其惡者,用以為戒,畏之如探湯】語出明代張居正《進帝鑒圖說疏》。看到好的,就把它作為表率,仿效它,就像是跟不上一樣急切;看到不好的,就把它作為鑒戒,畏避它,就像用手試探沸水一樣戒懼。意謂要見善思遷,見惡遠避。語本《論語·季氏》: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”師:老師,榜樣。戒:鑒戒。探湯:把手指伸入以試探煮開了的水,比喻戒懼。湯,沸水。
127、【為善如負重登山,志雖已確,而力猶恐不及;為惡如乘駿馬走坡,雖不加鞭策,而足亦不能制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做好事就像是背著重物爬山,志向雖然已經確立,但還恐怕體力不支;做壞事就像是騎著駿馬下坡,即使不用鞭子抽打,馬蹄也不可能停止不動。意謂好事難做,壞事一做開頭就很難輟手。負:背著。確:牢固地樹立。為惡:干壞事。走坡:下坡。鞭策:用馬鞭子驅打。制:控制住,抑止住。
128、【行坦途者肆而忽,故疾走則蹶;行險途者畏而懼,故徐步則不跌】語出宋代林逋《省心錄》。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縱自己而腳下不留意,這樣,走快了就會摔跤;在艱險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備而出腳很小心,故而走得很慢,跌不了跟頭。說明越是平易的地方,越是要謹慎。坦途:平坦的道路。肆:放肆,由著性子。忽:疏忽,不留意。蹶:跌倒。險途:難走的道路。畏:有戒備心。徐步:慢慢地走。徐,慢慢地。
129、【恃勇者亂,亂必亡;恃才者凌,凌必傷;恃壯者縱,縱必夭;恃勢者驕,驕必戕】語出明代李夢陽《空同子·論學下篇》。自恃勇敢的人一定會妄為,妄為一定喪生;自恃有才的人一定會盛氣凌人,盛氣凌人一定殃及自身;自恃強壯的人一定會縱情恣欲,縱情恣欲一定早夭;自恃有勢力的人一定會驕橫,驕橫一定失去性命。說明人應該勇而不亂、才而不凌、壯而不縱、勢而不驕。恃:倚仗。凌:欺凌。縱:放縱。天:早死。驕:驕橫,不可一世。戕(qiang槍):殺害。
130、【一言出口,駟馬難追】語出宋代歐陽修《筆說·駟不及舌說》。一句話說出了口,就是用四匹馬拉的車去追也難以追回。形容話一出口,無法收回。說明說話必須慎重;既說了,就不能翻悔。駟馬:用四匹馬拉的車,這是古時最快的交通工具。語本《論語·顏淵》:“駟不及舌”,《鄧析子·轉辭》:“一聲而非,駟馬勿追;一言而急,駟馬不及。”元代李壽卿《伍員吹蕭》第三折:“大丈夫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豈有番悔之理!“現常說“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”。
131、【雨落不上天,水覆難再收】語出唐代李白《妾薄命》詩。雨滴落下回不了天,盆水傾出收不起來。原是比喻漢武帝皇后阿嬌失寵后再想得寵之不可能,后喻指事情無法挽救,有勸誡人們謹言慎行、做事慎初的意思。水覆難再收:系用姜太公典故。《類林》記載,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,建立了周朝,武王因功封他為齊王。這時,原來棄他而去的前妻馬氏又來找姜太公,要求恢復夫妻關系。姜太公令人端來一盆水,潑于地上,讓馬氏再收進盆里。馬氏當然收不起來。姜太公于是說,你背棄了我,現在又要與我恢復關系,如果這事可能,那么潑出去的水也可以收回來。《后漢書·何進傳》有“覆水不收,宜深思之“語。
關于慎行的詩句